Warning: count():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/home/wwwroot/www.balibuddha.com/wp-content/themes/book-ttkan/functions.php on line 2320
老子去哪了 老子去哪了第9章 老子的歸處在線免費閱讀_詩意小說
◈ 老子去哪了第8章 再遇老子在線免費閱讀

老子去哪了第9章 老子的歸處在線免費閱讀

第一章原文:道,可道,非常道。名,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,天地之始;有名,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;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譯文:可以用言語描述的道,就不是恆久不變的道;可以叫得出的名,就不是恆久不變的名。有了空間,才開始呈現出天地;有了根源,才開始孕育萬物。

所以,如果一個人經常保持寧靜無欲的心態,就可以深入觀察到天地萬物的微妙之處;如果常存慾望,就只能看到天地萬物表層的東西。空間與物質同時出現而有不同的稱謂,它們都很神秘。那神秘又深遠的極處,便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所在。

第二章

原文: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萬物作,焉而弗辭,生而弗有,為而弗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譯文:

如果世間的人都認為自己能分辨什麼是美的東西,不是好事;都以為自己能分辨什麼是善的東西,也不是好事。這些都是從自我好惡出發去界定美醜善惡,就會製造出很多衝突!有和無相對比而生,難和易相對比而成。長和短相對比才形成,高和下,音和聲,前和後也都是因對比才形成這些概念。

所以聖人就是順天之道而為,以身作則。效法道化育萬物,做利益一切眾生之事,從不推辭;孕育了萬物而不佔為己有,幫助了萬物而心中沒有任何傲慢;做了許多積功累德之事,卻從不居功。正因為不居功,所以其積累的功德就不會消失,受益的眾生會永遠銘記在心。如果有自誇居功之心,其功德就會很快地抵消掉。

第三章

原文:不尚賢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;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:虛其心,實其腹;弱其志,強其骨。常使民無知無欲。使夫知者不敢為也。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

譯文:

不刻意推崇賢者,使百姓不去爭邀功名;不特意抬高稀有貴重物品價值,使百姓不起盜賊之心奪利;不常呈現那些引起貪心私慾的事物,使百姓思想不被迷亂。

因此聖人治國的辦法是:使百姓虛心學習常懷感恩之心,讓百姓溫飽安居樂業;減弱百姓爭名奪利的志向,增強老百姓的體質。要常引領百姓返璞歸真,不要學那些世智辯聰、喜好耍心機的人,沒有欺詐之心,沒有爭名奪利的貪慾;使那些所謂的那些「智」者不敢胡作非為。用道法自然、循道而為,那麼沒有不能治理的事情!

第四章

原文:道沖,而用之或不盈。淵兮,似萬物之宗:挫其銳,解其紛;和其光,同其塵。湛兮,似或存。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

譯文:

道,虛而不滿,裏面所蘊涵的內容和運用的領域,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。道博大淵深,看起來好像是萬物萬有的總源頭。

通過不斷打磨鋒銳突出部分,解讀分析意見分歧部分;融合各方光輝閃亮部分,就會形成共同觀點,與萬物同蹤跡。

多麼清澈呀,似乎存在一樣。我不知道什麼時候生出道、演化出道,不知道如何傳下來的,只知道它出現在天帝之前。

第五章

原文: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龠乎?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
譯文:

天地不講仁慈不仁慈,對待萬物如同對待草扎的狗一樣,任憑萬物自生自滅;聖人不講仁慈不仁慈,對待百姓如同對待草紮成的狗一樣,任憑人們自作自息。

天地之間,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?它空虛飄渺但不枯竭,越鼓風量會越大,生生不息。話語太多,常常會離道遠說不清楚,不如一切按照各自的規律生存進化發展着。

第六章

原文:穀神不死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

譯文:

生養天地萬物的道(穀神)是永恆長存的,這稱為玄妙的母體。玄妙母體的生育之門,這稱為天地的根本。連綿不絕,永存而看不見,作用是無窮無盡的。

第七章

原文:天長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

譯文:

天地是永世長存的。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,因為它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,而是按照自然規律運行着,所以能夠長久生存。

因此,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,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;將自己置於度外,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。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?所以能成就他自身。

第八章

原文: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故無尤。

譯文:

上善之人好像水一樣。水滋養萬物,有益於萬物,不與萬物爭利,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於「道」。

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樣。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奪,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洼低方,所以最接近道。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,存心善於保持深沉,交友善於真誠相愛,說話善於遵守信用,為政善於有條有理,辦事善於發揮能力,行動善於掌握時機。因為有功勞而與世無爭,所以沒有擔憂。

第九章

原文: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。

譯文:

拿盆子加水,多了就溢出來,不如適時停止。把刀磨得很鋒利,一碰到硬東西就會卷刃,無法長久保存和使用。賺錢賺得滿屋子都是金玉,沒有人能守住帶到另一個世界。富貴後驕橫看不起人,自己給自己帶來災難。功成名就後人生開始退弱,這是規律。

第十章

原文: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愛民治國,能無智乎?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明白四達,能無為乎?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。是為玄德。

譯文:

身體和靈魂合為一體,能夠做到不相分離嗎?

專註呼吸達到柔和溫順,能像嬰兒那樣恬然無欲嗎?

清洗去除心中明鏡上的灰塵,反觀自己,能沒有瑕疵嗎?

愛民治國,能夠像遵行自然界的規律,不運用心智就能治理好嗎?

在與大自然的無窮變化接觸之中,能夠像母體一樣生養萬物嗎?

明白四通八達,能做到不違反天道而成功嗎?

大自然生養萬物,卻不佔為己有,幫助了它們卻不居功自傲,成就了它們卻不去支配它們。這稱為玄德。

第十一章

原文:三十輻共一轂,當其無有車之用;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有器之;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

譯文:

三十根輻條集中在一個車轂上,正是因為有了車轂中的空間,才有了車的價值;摶揉黏土製造器皿,正是因為有了器皿中間的空間,才有了器皿的價值;開鑿門窗修建房屋,正是因為有了房屋中的空間,才有了房屋的價值。所以說器物給人帶來了便利,而器物的價值卻是產生於擁有空間。

第十二章

原文: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;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令人行妨。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。

譯文:

繽紛的色彩,使人眼睛都看花了;

美妙的音樂,使人的聽覺都失聰了;

豐美的食物,使人的口味都傷損了;

馳馬打獵,使人的精神極度放縱;

珍貴物品,使人有欲行不軌之心。

所以聖人只求溫飽安寧,而不貪求縱情聲色之娛。所以摒棄了貪求物慾的誘惑,就能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。

第十三章

原文: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上辱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
譯文:

一般人若突然得到寵愛或受辱,都會慌恐。經常患得患失,好象重病纏身一樣。

什麼叫做受到寵辱好像受到驚嚇呢?

因為人們把受寵看得很尊貴,把受辱看得很卑賤。所以得到這些好像受到驚嚇,失去這些也大都感到驚恐,都使人心神不定,這就叫做「寵辱若驚」。

什麼叫「好象重病纏身一樣」呢?

我之所以有災難、禍患、疾病,正是因為我過分重視自身,很在乎利益得失;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,不把得失當回事,把得失從心內拿去,哪有什麼病痛災患呢?

所以,把為天下服務作為重要志向,你才能被被寄以天下重任;

用仁愛之心為天下服務,你才能治理好天下。

第十四章

原文:視之不見曰夷;聽之不聞曰希;搏之不得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詰,故混而為一。其上不皎,其下不昧,繩繩不可名,復歸於無物。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。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。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。是謂道紀。

譯文:

看它又看不見,這叫做無形;聽它又聽不到,這叫做無聲;摸它又摸不着,這叫做無體。這三種特性都是無法進一步追究考察的,它們混合於一體。它的上面顯不出明亮,它的下面也顯不出陰暗,他無形無影難以捕捉,可以說它不是一個物體。這可以把它叫做沒有形狀的形態、沒有形體的形象。它可以說是迷離恍惚、無法說透的,面對着它卻看不見它的前頭,尾隨着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面。掌握了亘古已有的規律,就可以憑藉它來駕馭、把握現在的一切事物,就能夠了解遠古時代的情形。以上所講的就是關於規律的主要情況。

第十五章

原文:古之善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為之容:豫兮,若冬涉川;猶兮,若畏四鄰;儼兮,其若客;渙兮,其若凌釋;敦兮,其若朴;曠兮,其若谷;混兮,其若濁。孰能濁以止?靜之徐清;孰能安以久?動之徐生。保此道者不欲盈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。

譯文:

古代那些懂得循道而行的人,其思想細緻入微、深邃博大,深刻得難以形容。正因為他們難以被形容,所以只能這樣牽強地對其進行描述:他們辦事反覆斟酌,就像寒冬要赤足過河;謹小慎微,就像在意四鄰的窺視;它們舉止莊重,就像一位作客之人;達理而不執迷,就像將要融化的冰塊;樸實誠懇,就像未經雕琢的原木;胸襟開闊,就像那深山的曠谷;隨和寬容,就像那容納濁流的河水。誰能夠使自己像容納濁流的河水那樣呢?世人總是要讓濁水平靜下來使之慢慢變得清澈;誰又能夠永遠處於安定清凈的狀態呢?世人又總是要攪亂清凈,使得各種急功近利的慾望得以產生。奉行道的人,辦事總會避免過度。正因為能夠適可而止,所以能夠有所寬容,而不去強求無法達到的成功。

第十六章

原文:致虛極,守靜篤。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。歸根曰靜,靜曰復命。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,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歿身不殆。

譯文:

達到極度空無,就能保持清靜。萬物都在生長,我來觀察萬物周而復始運行的規律。

萬物繁榮生長,都會再次回到它的初始狀態。回到初始狀態稱為靜,就是重新獲得了生命。重新獲得生命稱為常,知道了常稱為明。

不知道常,胡作非為,就會遭遇凶事。知道了常就能包容,包容了就會公正,公正了就會全面,全面了就是天道,天運行的規律就是道,道才是長久的,終身不會停止的。

第十七章

原文:太上,不知有之;其次,親而譽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也,有不信焉。悠兮其貴言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:「我自然」。

譯文:

真正對我們生命重要的天地,世人常常不知道它的存在,如太陽,大地,流水,空氣,虛空……..

次一等的,世人就會對他親近讚譽,如父母,有道的君王,有智慧的大師。

再次一等的,世人就會對他畏懼敬畏,如獨裁者,專制帝王。

再次之,世人就會對他侮辱,如暴徒,暴君。

信用不夠的人,就有不信任他的人。最珍貴的是守信用,重承諾。

天下歸心,百姓和樂,修養生息,怡然自得。百姓都說:這不過是我們本來的樣子。

第十八章

原文: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

譯文:

遠古時候沒有什麼運行機制,社會反而充滿了仁義;用「智慧」方法治理時,就會有人用「智慧」來逃避它,就有了所謂的大虛偽狡詐;

家族不和睦了,就有了所謂的孝順仁慈;國家昏暗動亂了,就有了所謂的忠臣。

第十九章

原文: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;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;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此三者以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屬:見素抱樸,少私寡慾,絕學無憂。

譯文:

不依靠聖賢智慧的教誨,百姓會獲利無數倍;

不宣傳仁義道德,百姓會恢復孝道和慈悲;

不追求巧詐和貨利,盜賊就沒有了。

聖智、仁義、巧利這三樣,文字不能充分表達,要從心上找到歸屬感!

回歸到純潔和樸實本性,減少私慾雜念,不需要通過聖賢學習就能治理,那樣就沒有憂患了。

第二十章

原文: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,其未央哉!眾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獨泊兮,其未兆,如嬰兒之未孩。儡儡兮,若無所歸。眾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遺。我愚人之心也哉,沌沌兮。俗人昭昭,我獨昏昏;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。澹兮其若海,遼兮若無止。眾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似鄙。我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。

譯文:

恭敬和怠慢,相距有多遠?

善良和醜惡,又相差多少?

人們所畏懼的,不能不畏懼。

這相互對比的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,好像沒有盡頭。

眾人都熙熙攘攘,如同去參加一場盛大的宴會,如同在春天裏登台眺望美景。

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,無動於衷。混混沌沌啊,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。

疲倦閑散啊,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。

眾人都有所盈餘,而我卻像什麼也沒有留下。

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!眾人光輝自炫,唯獨我迷迷糊糊;

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,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。

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,唯獨我愚昧而笨拙。

只有我與眾人不同,可貴的是能夠領會並擁抱萬物之母,真正擁有了「道」。

第二十一章

原文: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。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閱眾甫。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?以此。

譯文:

真正大徹大悟的大智慧者,只是因為遵循了道,順天之道而為。

道是物質客觀存在的,說無又有,說實又虛,既看不清又摸不到。

在這恍惚之中,它又具備萬物的形象;

在這恍惚之中,它又涵蓋了天地萬物。

微不可見,深不可測,其中具有能化育一切生命的微小物質能量,這微小物質能量是真實可信的。

從當今上溯到古代,它的名字一直沒有廢除,可以發現天地萬物的起源。

我是如何知道萬事萬物的起源呢?就是從這裡知道的。

第二十二章

原文: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敝則新,少則多,多則惑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不自見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長。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古之所謂「曲則全」者,豈虛言哉!誠全而歸之。

譯文:

委曲求能保全,繞行彎曲前行,反而能夠直達低洼,才能匯聚千川萬河,舊的不去新的不來,少了,才能得到別的,多了,就會變得迷惑。

所以聖人只須堅守一個「道」,就能對天地萬事萬物瞭然於胸,樹立了一個榜樣。不固執己見,則能明了事理;不自以為,則能彰顯出是非真理;不自居功,則能事遂功成;不自我驕傲,就能夠不斷成長。

正因為聖人不與天爭功,不與萬物和天下人爭利,那麼普天之下就沒有人能與其爭,也沒有東西可爭。

古人所說的「曲則全」這句話難道是空穴來風么?誠心誠意了,就能全部得到裏面的「道」。

第二十三章

原文:希言自然。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;德者同於德;失者同於失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
譯文:

很少說但大家知道的自然現象

狂風施虐不了一上午,暴雨也瓢潑不了一整日,是什麼生成了飄風驟雨?是天地。

天地之威尚不能長久持續,更何況是人。

所以,順應自然之道的人,會與這類人一起。

道德高尚的人,會與同德人一起。

沒有道德的人,會與失德之人一起。

同於自然之道的,「道」也樂意得到他;

同於「德」的,「德」也樂意得到他。

同於那些沒有道德的,「失」亦樂於得到他。

民眾對你信任不夠,是因為你自己的信用不夠。

第二十四章

原文:企者不立;跨者不行;自見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無功;自矜者不長。其在道也,曰餘食贅形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

譯文:

踮起腳尖想站得更高一些,反而站得不穩;

邁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,反而走得不遠。

固執己見,不能明了事理

自以為是,不能彰顯出是非和真理

自我居功,不能事遂功成

自我驕傲,不能不斷成長

在道這個層面理解,稱這些就像多餘的食物和多餘的肥肉贅瘤一樣。天地萬物會厭惡這樣的行為,因此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是不會的。

第二十五章

原文: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譯文:

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,它出現在天地之前。它無聲無形,獨立存在永不改變,循環運動永不停止,可以把它當做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。我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名字,就先稱它為「道」,再牽強地給它起個名字叫「大」。「大」會運動發展,發展下去就會走向極盛,走向極盛後又要返回到原處。所以說,「道」有「道」的規律,天有天的規律,地有的規律,治國也有治國的規律。天地間有四種主要規律,而治國的規律只是其中之一。社會要效法地的規律而發展,地要效法天的規律而運行,天要效法普遍規律而存在,普遍規律要效法自然規律而恆久。

第二十六章

原文: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。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。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?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。

譯文:

重是輕的根本,靜是躁的主宰。

所以君子整日行走都不離載重的車輛。

雖有美景盛觀,但卻不曾沉湎。

為何身為大國之君,卻如此輕重倒置,只顧一己私慾之滿足而不管天下蒼生之死活?

棄重就輕將會喪失根本,離靜就躁將會失去主宰。

第二十七章

原文:善行,無轍跡;善言,無瑕謫;善數,不用籌策;善閉,無關楗而不可開;善結,無繩約而不可解。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。是謂襲明。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善人之資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。是謂要妙。

譯文:

好的行為,像路上車輪碾過但沒有痕迹;

好的言語,抓不到任何的漏洞;

好的謀略,是不用運籌策劃的;

好的關閉,不用門栓這門也不會開;

好的結盟,沒有約定也解不開的。

因此,聖人總是善於人盡其才,在聖人眼裡沒有無用之人;聖人也總是善於物盡其用,所以在他眼中沒有無用之物。這是一種承載的大智慧,也是一種深藏不露的智慧。

因此,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之人的老師,而不善之人可以幫助善人自我反省。

常人如果不把那些善人當做自己的老師,也不借鑒那些不善的人的經驗、教訓,即使本人非常智慧,也會變糊塗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所在。

第二十八章

原文: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。為天下溪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。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朴。朴散則為器,聖人用之則為官長。故大制無割。

譯文:

知道自己擁有強大的實力,卻保持着柔弱的品性,而安於卑下的地位,卻不背棄高尚的品德,就能恢復到無求無欲的最初狀態。

既看到事物白的一面,也坦承接受事物黑的一面,為天下人做了一個榜樣。

作為榜樣,能夠正確掌握世界觀,永恆的德行不會差失,復歸於混沌無極狀態。

知道什麼是榮耀,卻還安守卑辱的地位,成為天下的川穀。

甘願做天下的川穀,有大功而能謙卑虛懷若谷,使天下復歸到璞玉原木的完整狀態。

朴一樣的璞玉原木,可以打磨成各種器物,這樣就形成了世間萬物。聖人遵循天道之朴,就會成為百官之長,達到完整統一的天下大治。

第二十九章

原文: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為也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故物或行或隨,或噓或吹,或強或羸,或挫或隳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。

譯文:

上古時代想要天下統一,推舉君王,是為了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,我看是不得已而為之。

天下是道生成的一個神奇玄妙的器物,不要違背它的運行規律。

違反道規律的,就一定會失敗;緊緊抓住不放手的,反而會失去。

萬人萬物秉性不一,有的跟隨你,有的走在你前頭;有的噓聲四起,有的吹捧你;有的強壯,有的軟弱;有的積極,有的懶惰。

所以聖人會去除過分貪圖享樂,去除過分追求奢華,去除過分驕傲自大,否則就會失去天下。

第三十章

原文: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天下。其事好還:師之所居,荊棘生焉;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。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強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驕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強。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。

譯文:按照規律去輔佐君主的人,是不會靠武力來征服天下的。動用武力會很快遭到報應:軍隊駐紮過的地方,荊棘叢生;大戰之後,必有災荒。善於保全的人只求達到目的就行了,不敢靠武力謀求強盛的名聲。勝利了也不自恃,勝利了也不炫耀,勝利了也不自傲,用兵是出於不得已,勝利了也不逞強。事物進展到極點了就會走向衰敗,沒有限度地追求,是不符合道的,不符合道就會很快滅亡。

第三十一章

原文:夫唯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為上。勝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,言以喪禮處之。殺人之眾,以悲哀蒞之,戰勝以喪禮處之。

譯文:

軍隊,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,人民討厭尚兵黷武,所以有道之人不使用它。

君子平時應該居安思危,貴在保持戰鬥意志;使用軍隊則貴在保持冷靜。

軍隊,非謙謙君子之器,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,在不得已時必須使用,淡然不熱衷處之,戰勝了也不光榮。

以戰勝為美者,無異於視殺人為樂。

視殺人為樂者,不可以得志於天下。

穩操勝券的戰役需要勇猛,前途未卜的戰役需要冷靜。

偏將軍的使用側重勇猛,上將軍的使用側重冷靜。戰爭難免犧牲,故以喪禮壯行。

戰爭會殺人眾多,以哀痛的心情對待參戰;

戰勝了,以葬事禮節對待那些戰死的人。

第三十二章

原文:道常無名。朴雖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,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,而自均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。知止可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穀之於江海。

譯文:

道」恆常的,沒有名的,質樸的。它雖然很小不可見,天下沒有不服從的。

侯王如果能夠依照「道」的原則治理天下,世間萬物將會自然地歸從於它。

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,就會自己降下甘露,人們沒有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分佈。

取得了天下,制定了名,隨之各種名份的確定了,人們爭權奪利,要知道適可而止,知道適可而止了就能不消亡。

道與天下的關係,如同河川溪水與江湖大海的關係,要使天下長治久安,需要遵循道。

第三十三章

原文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知足者富。強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壽。

譯文:

能了解洞察他人,是睿智的,能反觀內照自己的優點與缺點,是明白通達的。

勝過別人是有力量的,但超越戰勝自己的人是強大的,需要更大的意志與力量。

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,一個堅強努力不怠的人,必定有着一個很強的志向。

不迷失自己的方向,以道為根本所在的人,才能長久。雖然肉身死掉了,但其精神永遠活着,不會逝去,才是真正的長壽。

第三十四章

原文:大道泛兮其可左右。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,功成而不名有,衣養萬物而不為主,常無欲。可名於小,萬物歸焉而不為主;可名為大,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譯文:

大道廣泛包容,無所不能。萬物依賴它生養,而從不推辭,功成名就時候也不標榜自己有功。

大道養育了萬物而不去主宰,保持沒有慾望,可以稱它為「小」。

萬物都歸附於它,而它不自以為是萬物之主,可以稱它為「大」。

正因為它一直不自以為偉大,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偉大事業。

第三十五章

原文:執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泰。樂與餌,過客止。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。

譯文:

悟道得道的人有闊大的氣象,天下的人都會嚮往。

嚮往聚集在道的氣象里,相互不傷害,平安太平和諧。

音樂與美食,人們欣賞完吃完就停止了。

大道嘗起來是淡而無味的,用肉眼看不夠,

用耳朵聽不夠,

但道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

第三十六章

原文:

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取之,必固與之。是謂微明。柔弱勝剛強。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
譯文:要進行收緊前,必定暫時進行相應的舒展;

在要弱化敵人時,必定暫時使之過份恃強;

要廢除敵人之前,必定暫時使之過份驕興;

如果需要得到,必定暫時給予;

這是隱而不見的智慧。

以柔弱勝剛強之道。

魚不可以離開深淵,國家的威攝力量,不可以四處弦耀張揚!

第三十七章

原文:道常無為而不為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。無名之朴亦將不欲。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。

譯文:

「大道」常常是順其自然,不妄作非為,但世間沒有哪一樣不是道所化育的。

侯王將相若能堅持學道行道,老百姓就會上行下效,自我化育,充分發展。

化育發展過程中產生貪慾時,我就用道的「無名·朴」來鎮住它。

如能做到不爭名奪利,樸素誠實,就不會產生貪慾。

沒有了貪慾和非分之想,內心就會平靜下來,天下將自然安定,天下自然就會安寧了。

第三十八章

原文: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;下德無為而有以為。上仁為之而無以為;上義為之而有以為。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。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,處其厚不居其薄;處其實不居其華。故去彼取此。

譯文:

最高的德,隱而無形,不處處標榜,這樣是有德的。

低下的德,時時刻刻都不忘掛在嘴上,處處標榜,這樣是無德的。

上德者遵循天地之規律,不去失常妄為,所以沒有什麼需要去干預。

下德者表面上遵循天地之規律,卻制定出來很多人為的準則,所以不得不到處手忙腳亂去干預。

重視「仁」的人施恩於別人,多是無意而為;

重視「義」的人幫助別人,多是有意而為;

重視「禮」的人講究繁雜的禮數,如果得不到人的響應,就會捲起袖子,強迫人就範。

所以說失去了「道」後,才有了「德」,

失去了「德」後,才有了「仁」,

失去了「仁」後,才有了「義」,

失去了「義」後,才有了「禮」。

「禮」,是忠信不足的產物,處處講禮,從某種程度講是社會開始有禍亂了。

智辯之人,後天學來的有些巧辯知識,對道來說是些華而不實的東西,是愚昧的開始。

因此大丈夫要保持厚道,不要刻薄;

要保持樸實,不要浮華。

所以要懂得取捨,不能捨本逐末。

第三十九章

原文: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寧;神得一以靈;谷得一以盈;萬物得一以生;侯得一以為天下正。其致之,天無以清,將恐裂;地無以寧,將恐廢;神無以靈,將恐歇;谷無以盈,將恐竭;萬物無以生,將恐滅;侯王無以貴高,將恐蹶。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是以侯王自謂「孤」、「寡」、「不穀」。此非以賤為本耶?非乎?故致數譽無譽。是故不欲祿祿如玉,珞珞如石。

譯文:

過去凡是能夠與道保持一致的:天就會清明無天災;地就會安寧;神就會很靈;山谷就會水源充沛;萬物有道的滋養,才會生生不息。君王有道,就會正天下。

推而論之,天無法清明,恐會崩裂;大地不安寧,將會有許多災難發生。神不靈,起不了作用;山谷沒有水源,將枯竭。萬物若無道的滋養,萬物無法生長,將漸毀滅;君王無道則易成為暴君而遭推翻。

所以貴以賤為根本,高以下為基礎,所以,君王用「孤、寡、不榖」,這難道不是以謙卑為根本嗎?

難得不是這樣嗎?真正的榮譽其實無需讚賞。

不想自己成為一塊光澤的美玉,寧願自己像一塊堅硬樸實的石頭。

第四十章

原文: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
譯文:

物極必反,一陰一陽相互轉換,萬物周而復始地運化着,這是道的運行規律。處事柔弱、不爭、謙下,這是道的運用法則。

天下萬物由有形有相的太陽與地球所化育,而這些有形物質,又都來源於看不見的茫茫宇宙,來源於混元一氣的無形大「道」。

第四十一章

原文: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為道。故建言有之:「明道若昧,進道若退,夷道若類,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,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;質真若渝,大方無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」道隱無名,夫唯道善始且善成。

譯文:

最有智慧的人聽到了「道」,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;智慧一般的人聽到了「道」,反應遲鈍,半信半疑;愚笨的人聽到了「道」,就認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。若是不被蠢人嘲諷,那「道」也就不成其為「道」了。所以《建言》中說:

明道的人,好像是愚昧的人;

精進修道的人,好像在退步;

真正在行道的人,與世俗人沒有兩樣;

上等德行的人,總是虛懷若谷;

心地潔白的人,還是會遭受許多辱罵;

明道建德的人,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偷懶;

質樸而純真的人,好像混濁未開;

最方正的東西,看不到它的稜角;

越貴重的器具,做的越慢;

最大的聲音,聽不到聲音;

最大的形象,沒有形跡。

道無形無聲,沒有名份。

然而只有「道」,善於輔助,萬物才得以生成。

第四十二章

原文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人之所惡,唯「孤」、「寡」、「不穀」,而王公以為稱。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:「強梁者不得其死。」吾將以為教父。

譯文:

無極太空生出一氣,一氣分出陰陽二氣,二氣合和生出中合之氣,陰、陽、和三氣生出自然萬物。

萬物都包含着陰、陽兩個對立面,它們互相衝盪而達到和諧統一。

人們討厭的就是「孤」、「寡」、「不穀」這樣的字眼,而至為尊貴的帝王卻自稱之。所以事物常以謙下損已而得益,以尊貴益已反招禍。

別人用來教導我的,我也用來教導別人:「強橫的人是會不得好死的。」我將把這一原則當做教人的根本。

第四十三章

原文: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,無有入無間。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
譯文:

天下最柔弱的東西,同時也是縱橫天下最堅強的。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進入沒有間隙的東西,我因此懂得了,遵循道順其自然的好處。

沒有說出來的教導,遵循道順其自然的益處,普天下很少有比得上的。

第四十四章

原文:第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是故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
譯文:

虛名和身體健康相比,那個更應親近?

身體健康和錢財相比,那個更應多一些?

得到名利和為此死亡,那個更有病?

所以過分貪圖聲色貨利,必然會過分勞人身心耗人精氣,財物積藏的越多,必然失去的也越多,甚至會招來殺生之禍。

名譽錢財皆為身外之物,取之有道。

知道滿足了,才不會遭辱身之禍;只有適可而止了,才不會遭亡身之災。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無事。

第四十五章

原文: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躁勝寒,靜勝熱,清靜為天下正。

譯文:

最大的成功,好似沒有,其作用才不會衰竭;最滿的充盈,好似空虛,其作用才不會窮盡。

最直,好似彎曲一樣;最靈巧,好似笨拙一樣;最好的辯論,好似不善言辭一樣。

平靜勝過躁動,寒冷勝過暑熱。清靜才是普天下的正道。

第四十六章

原文: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;天下無道,戎馬生於郊。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
譯文:

道行於天下,各國無爭無戰,和平相處,連戰馬也會卸下鞍來去耕田了。

天下無道,各國必爭城掠地,互相攻伐,母馬也要被逼上戰場,在戰場荒郊生小馬。

最大的災禍是不知滿足,最大的錯誤是貪得無厭。

所以知道了滿足以後,心裏就會安定知足,就能常久立足於天下。

第四十七章

原文:不出戶知天下;不窺牖見天道。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是以聖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明,不為而成。

譯文:

不出大門,也可了解天下的大事;

不望窗外,也可明了天體的運行規律。

只知趕路,走的越遠,表示他對真正的道所知越少。

因此,聖人不去遠行,也能知識淵博;不去觀察,也能有所明白;不去親自動手,也能成就自己的事業。

第四十八章

原文: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。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。

譯文:

世人努力求學修行,會讓一個人覺得收穫日增的同時,也會增長傲慢自負,強化自我意識,如果這樣,「道」的智慧反而會日漸損失。

學道修行,是把我們錯誤的認知觀念、心態行為,加以反觀內照,一一去除掉、凈化掉,減少了再減少。以至於達到不需要努力修行就能自然做到。

遵循無為,自我小我意識徹底消溶,那麼天下沒有不可以成功的事。

統領天下,使百姓返璞歸真、安心自在,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事情了!

如果用自我小我的觀念去統領天下,常常會事情繁多,越幫越忙,就無法使天下安定。

第四十九章

原文:聖人常無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得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,吾亦信之,得信。聖人在天下,歙歙為天下渾其心。百姓皆注其耳目,聖人皆孩之。

譯文:

聖人沒有一般人的私慾,而是把百姓的願望作為自己的願望。善良的人我會善待他,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對待他,結果就會使他也變得善良。誠實之人我信任他,不誠實的人我也信任他,結果就會使他變也變得誠實起來。聖人治理天下,和和氣氣使天下百姓心思歸於渾然純樸。百姓都注意他們自己聽到的和看到的,聖人使百姓們都回復到嬰兒般的狀態。

第五十章

原文: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;人之生,動之死地亦十有三,夫何故?以其生之厚。蓋聞善攝生者,陵行不遇兕虎,入軍不被甲兵。兕無所投其角,虎無所措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無死地。

譯文:

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,其中,長壽的約佔十分之三,短命的約佔十分之三;為了生存而勞碌奔忙,結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約佔十分之三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想長命,生活過於優厚。

聽說善於把握生命的人,他們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,入軍不被甲兵所傷。所以,兕牛用不上它的角,猛虎用不上它的爪,甲兵用不上它的刃。以上這些是為什麼呢?就是他沒有進入必死之地。

第五十一章

原文: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。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。道之尊,德之貴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長之育之,亭之毒之,養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
譯文:

道使萬物得以產生,德使萬物得以畜養並繁殖,物質使萬物得以成形,環境使萬物得以成長成熟。因此萬物沒有不尊重道而珍貴德的。

道的尊崇,德的高貴,是因為沒有誰去命令而天下萬物常常自然形成。

所以道生成萬物,德養育萬物;使萬物成長和發育,使萬物壯大和成熟,使萬物生養和顛覆。

道和德生養了萬物卻不佔有它們,幫助了萬物卻不依賴它們,成就了萬物卻不做它們的主宰,這就是最玄妙的德。

第五十二章

原文:天下有始,以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。既知其子,復守其母,沒身不殆。塞其兌,閉其門,終身不勤。啟其兌,濟其事,終身不救。見小曰明,守柔曰強。用其光,復歸其明,無遺身殃,是為習常。

譯文:

天下萬物都有一個起源始點,可以把這個起源看做萬物的母體。既然掌握了根源,就能了解萬物的屬性。既然認識了萬物的屬性,再堅守萬物的根本,就終生沒有危險。堵塞感官之竅,封閉慾望之門,終生不會遭受辛苦。開啟感官之竅,增添紛擾之事,終身不可救治。

能洞察細微叫做明,能保持柔弱叫做強。用它的光亮返照內在的明,不給自己招致災禍,這就是遵循了大道。

第五十三章

原文:使我介然有知,行於大道,唯施是畏。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。朝甚除,田甚蕪,倉甚虛。服文彩,帶利劍,厭飲食,財貨有餘,是為盜竽。非道也哉!

譯文:

假如我多少掌握一些常識的話,我就沿着大道行走,最畏懼的就是走上邪道。大路非常平坦而寬闊,而大家卻喜歡找捷徑。

朝政極為衰敗,農田十分荒蕪,倉庫十分空虛。而統治者卻身穿華麗服裝,腰佩鋒利長劍,吃厭了精美飲食,佔有過多的財富,這就叫做強盜頭子。這是違背道義的呀!

第五十四章

原文: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脫,子孫以祭祀不輟。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;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;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;修之於邦,其德乃豐;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邦觀邦,以天下觀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

譯文:

善於建立德性的人堅毅不拔,善於抱持大道的人永不鬆脫,這是子孫得以祭祀不絕的榜樣。

用這種榜樣來修養自身,個人品行就會變得純真;用這種意識治理家庭,這一家的恩德必充實有餘;用這種意識來管理鄉里,美這一鄉的恩德必深遠流長;用這種意識來整頓國家,美德就會豐富多彩;用這種意識來治理天下,美德就會普及天下。

所以可以從一個人的身上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,通過觀察所處的鄉里了解其他鄉里,通過觀察自己的國情了解他國,通過觀察今日之天下了解過去和未來的天下。我憑什麼知道天下必然的結果啊?就憑藉這樣的原則。

第五十五章

原文: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。毒蟲不螫,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。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,精之至也。終日號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氣曰強。物壯則老,謂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
譯文:

一個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,能像嬰兒一樣純真,那麼毒蟲就不會去蜇他,猛獸就不會去撲他,禽鳥就不會去攻擊他,骨弱筋柔但能握緊拳頭。嬰兒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,但生殖器會自然勃起,這是因為他精力充足;成日號哭聲音卻不嘶啞,這是因為他元氣柔和。

這是和氣充足所至。知道中和的道理稱其永恆,知道永恆的道理則是聖明。用和氣益生可以說萬事吉祥,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就叫做剛強。事物強盛到極點就會走向衰老,可以說這不是大道自然規律,不遵循道就會短命。

第五十六章

原文: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塞其兌閉其門,挫其銳解其紛,和其光同其塵,是謂玄同。故不可得而親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貴,不可得而賤。故為天下貴。

譯文:

心靈深處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,妄言上午不一定是明白的人。堵塞其感官之竅,關閉其慾望之門挫去鋒芒,解脫糾紛,順和光輝,混同垢塵,這就是與道大同的玄妙。

進入大同境界的人,不可以自己的得失來判斷,而是要超脫親疏、利害、貴賤的世俗範圍。所以這樣的人才會被天下人所尊崇。

第五十七章

原文: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: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貧;人多利器,國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。故聖人云:「我無為而民自化;我好靜而民自正;我無事而民自富;我無欲而民自朴。」

譯文:

用公平正直的辦法治國,用奇謀的手段用兵,用清凈無為之道來統領天下。我根據什麼知道應該這樣呢?

天下禁令越多,民眾就會越窮,民間的武裝越精良,國家越混亂,法律命令越來越清楚,盜賊越會不斷增加。

因此聖人說:「我們無所作為,人民心自然順化,我好清靜人民自然端正,我不加干擾人民自然富裕,我沒有貪慾人民自然厚朴」。

第五十八章

原文:其政悶悶,其民淳淳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禍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禍之所伏。孰知其極?其無正。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

譯文:

為政者處事寬和,人民就會變得淳厚、樸實。為政者政策苛刻,人民反而會變得狡詐。災禍啊,幸福就緊跟在它的身邊;幸福啊,災禍就潛伏在它的裏面。誰能知道最後的結果是怎樣呢?

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。正確會變為邪惡,善良會變為兇狠。人們對此迷惑,已經很久了。因此聖人端正自身卻不為難別人,剛正不阿卻不傷害別人,堅持正道卻不強人所為,成就輝煌又不自我炫耀。

第五十九章

原文: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夫為嗇,是謂早服;早服謂之重積德;重積德則無不克;無不克則莫知其極;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。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;是謂深根固柢,長生久視之道。

譯文:

管理百姓,侍奉蒼天,沒有什麼比節制收斂更重要的。所謂節制收斂,這就是說要早些按天道做事;早按天道做事,就是要不斷積蓄道德,不斷積蓄道德,就無所不勝。無所不剩的這種力量是無法估計的,這種無法估計的力量可以管理國家。能夠擁有了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–大道,就可以使國家更加長久,這叫做根深蒂固,生機蓬勃長久不息的大道。

第六十章

原文:治大國若烹小鮮。以道蒞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。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。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

譯文:

治理國家就像煎小魚那樣。按照道理來治理天下,就算是鬼也不起作用。不只是鬼不起作用,是因為就算它起作用也不能傷人。不是它起作用不能傷人,聖人也不會傷害民眾。兩方都不去傷害民眾,民眾則會受益於他們的恩澤。

第六十一章

原文:大邦者下流,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也。牝常以靜勝牡,以靜為下。故大邦以下小邦,則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則取大邦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大邦不過欲兼畜人,小邦不過欲入事人。夫兩者各得所欲,大者宜為下。

譯文:

大國要居於江河的下流,這是天下百川所歸附的地方,自居於雌性地位。雌性經常以安靜戰勝雄性,就在於她安靜而居下。所以,大國對於小國謙下,就可取得小國的信任。小國對大國謙下,才能取得大國的信任。所以,謙下可以信任人,謙下可以被人信任。大國不過分要求領導小國,小國不過分要求事奉大國,大國小國都適當的滿足自的要求,大國應特別注意謙下。

第六十二章

原文:道者萬物之奧。善人之寶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雖有拱璧以先駟馬,不如坐進此道。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?不曰: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故為天下貴。

譯文:

道可以庇蔭萬物,是善良人的修身養命寶貝,不善的人也依靠它來保護自己。美好的話語,可以獲得人們的尊敬,高尚的行為,可以得到人們的尊重。

即使有不懂為善的人,怎能把他們拋棄呢?

就是立為天子,封為三公(太師、太傅、太保),財寶無數,榮華加身,還不如把道作為獻禮。

古人為何要如此重視道呢?還不是因為有道可以立身,有求就能得到,有罪就能免除嗎?所以道可以說是天下最尊貴的了。

第六十三章

原文: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圖難於其易,為大於其細;天下難事,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,必作於細。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是以聖人猶難之,故終無難矣。

譯文:

以無為的心境來作為,以無事的心境來做事,以恬淡的心境來品味,把大小多少看淡,才能以德報怨。

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簡單處下手,成就大事要從細微處入手,細節決定成敗。

因此聖人始終不做大事,所以才能完成大事。輕易的許諾,往往很少守信;把事情看得太容易,那必定會遭遇更多困難。

故而,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,但終無難成之事。

第六十四章

原文: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。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。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是以聖人,欲不欲,不貴難得之貨,學不學,復眾人之所過。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。

譯文:

內心安定就能把持局面,它尚未出現的徵兆容易謀劃;脆弱時容易破碎,破碎後變成細小的東西容易消散。所以在徵兆沒有發生前要早作準備,在禍亂沒有產生之前要治理好。

參天大樹,是由小苗一點點長成的,九層的高樓,是由一筐筐土築起的;千里行程,開始於腳下。

如果不按照規律勉強地去做事,就會失敗;如果執着地佔有,就會失去。

所以聖人不妄為,因而不會失敗;不執着佔有,就沒有損失。

人們做事,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。掌握了道的人做事在即將成功時仍會像開始時那樣慎重,因而也就不會失敗。

因此聖人想得到的東西是一般人不感興趣的東西,他們不看重一般人所貪求的珍奇貨物;

聖人學習的東西是一般人不願接受的,並以此來糾正眾人的過錯。

聖人按照萬物的自然屬性去幫助它們成長和發展,而不是去隨意干涉。

第六十五章

原文: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知此兩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謂「玄德」。「玄德」深矣,遠矣,與物反矣,然後乃至大順。

譯文:

古時善於行道的人,不是教人民聰明些——機智巧詐,僥倖炫耀,而是用「道」使百姓變得渾厚淳樸,真誠自然。百姓之所以難治,是因為他們學的智巧太多。

所以如果以機智計謀來治國,是國家的賊、災害,不用「智」治國,是國家的福氣。

這兩種治國的法則也就是模式。認識社會混亂與和諧的法則。經常用這一模式治理,這就叫玄妙之德。

這種玄德,很深奧,很長遠,與世人認知是相反的,長久以往可以達到天下大順。

第六十六章

原文: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穀王。是以聖人慾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。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。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
譯文:

大江大海能匯聚容納百川流水,是因為它所處百川的下游,所以才能使百川彙集。

因此聖人想要在上面統治人民,必須對人民言語謙下恭謹。想要在前面領導人民,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。

所以聖人居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重量壓迫,處民之先而人民並不感到害怕。

因此天下人都樂於擁戴他而不感到厭倦反對。

因為聖人不與人相爭,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人能夠與他相爭。

第六十七章

原文: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!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;儉故能廣;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

今舍慈且勇;舍儉且廣;舍後且先;死矣!夫慈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。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。

譯文:

天下都說道的範疇太廣大了,哲理太玄妙了,境界太虛無了,似乎沒有相像的。

正因為廣大玄妙,所以才似乎沒有相像的。

如果相像了,時間長了,就會分解細分成專有的學問去研究了。

我有三個法寶,一直持有它:

第一是仁慈博愛,第二件是節儉愛惜,第三件就是不與眾生爭。

慈愛,才能勇敢,節儉,才能寬綽,不敢處處爭先,反而能夠居為萬物眾生之長。

而世俗之人卻捨棄仁慈追求匹夫之勇。捨棄節儉愛惜去妄求廣泛的回報。不願居後而處處與人爭先出風頭,這就是自討苦吃自尋死路。

那仁慈博愛,戰必勝,退可守,守必固。天道想要援救誰,就賜給誰「慈」來護衛他。

第六十八章

原文:善為士者,不武;善戰者,不怒;善勝敵者,不與;善用人者,為之下。是謂不爭之德,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之極。

譯文:

善於統帥軍隊的人,不會依賴武力;

善於作戰的人,內心平靜不會怒形於色;

善於克敵的人,不和敵人發生正面衝突;

善於用人的人,為人謙下,禮賢下士。

這就是與人不爭的品德,

這就是藉助別人的力量,

這就叫做符合天的最高法則。

第六十九章

原文:用兵有言:吾不敢為主,而為客,不敢進寸,而退尺。是謂:行無行,攘無臂,扔無敵,執無兵。禍莫大於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。故抗兵相若,哀者勝矣。

譯文:

用兵的的說:我不敢主動進攻而要防守,不敢前進一步,而寧可後退一尺。這就叫做:

雖然有陣勢,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;

雖然要奮臂,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;

雖然面臨敵人,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;

雖然有兵器,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。

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,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「三寶」。

所以,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,愛好和平正義的軍隊必勝。

第七十章

原文: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言有宗,事有君,夫唯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。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。

譯文:

我的話很容易理解,很容易施行。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,沒有誰能實行。說話有一句,做事有主心骨。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,因此才不理解我。

能理解我的人很少,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。

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着粗布衣服,懷裡揣着美玉。

第七十一章

原文:知不知,上;不知不知,病。夫惟病病,是以不病。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
譯文:

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方,是一位上等高人;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,是一位病入膏肓之人;聖人不會這樣,因為其自己治好了這種病。因為「病病」,所以就不會生病。

第七十二章

原文:民不畏威則大威至。無狎其所居,無厭其所生。夫唯不厭,是以不厭。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,自愛不自貴。故去彼取此。

譯文:

讓民眾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權,那麼說明統治者至高無上的「威嚴」才算到了。

要做到這樣,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,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。只有不壓迫人民,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。

因此,有道的聖人有自己的主張,但絕不自以為是;有自己的人格尊嚴,但絕不妄自尊大。

所以要捨棄後者(自見、自貴)而保持前者(自知、自愛)。

第七十三章

原文:勇於敢則殺,勇於不敢則活。此兩者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惡,孰知其故?是以聖人猶難之。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姍然而善謀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。

譯文:

行事魯莽,無所顧忌就會招來殺身之禍,而勇於柔弱處世就可以自保。

這兩種方式,一種有益,一種有害。

上天所厭惡的,有誰知道是什麼緣故呢?

自然的法則是,無需爭奪卻能夠取勝,不用言語卻能做好回應,無需召喚自然而來,安然散漫之間就能做好謀劃。

天就像一張廣大無邊的網一樣,看似稀疏卻從不會有所遺漏。

第七十四章

原文: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?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者,吾得執而殺之,孰敢?常有司殺者殺。夫代司殺者殺,是代大匠斫。夫代大匠斫者,希有不傷其手矣。

譯文:

當百姓連死都不怕了,用死去威脅他們能有什麼用呢?如果百姓一直是怕死的,那麼對於那些邪惡的人,我就把他們抓來殺掉,誰還敢去行惡?永遠應該由天地自然去懲罰惡者。代替天地自然去懲罰惡者,這好比代替技術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頭一樣。代替技術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頭,很少有不傷着自己手指的。

第七十五章

原文:民之飢,以其上食稅之多,是以飢;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;民之輕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輕死。夫唯無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。

譯文:

百姓受餓,是因為統治者徵收苛捐雜稅太重,所以受餓;百姓難以統治,是因為統治者恣意行事,任意妄為,所以難以統治;百姓不懼怕死亡,是因為統治者的生活太過於奢華,所以百姓不怕冒死一爭。 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,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。

第七十六章

原文: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堅強。草木生長得時候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強則滅,木強則折。強大居下,柔弱居上。

譯文:

人活着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,死後身體就變得僵硬。萬物草木初生時是柔弱的,死後是枯槁的。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,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。

因此,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,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。凡是強大的,總是處於下位,凡是柔弱的,反而居於上位。

第七十七章

原文:天之道其猶張弓歟?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;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,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孰能有餘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聖人為而不恃,功成而不居,其不欲見賢。

譯文:

自然的規律,就像張弓射箭。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,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;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,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。

自然的規律,是減少有餘的,補給不足的。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,是減少那些不足的,來供養給那些發而有餘的人。

那麼,誰能夠減少有餘的,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?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做到。

因此聖人幫助了萬物而不憑仗它們,居功而不自傲,並且他也不願張揚自己的美德和才能。

第七十八章

原文: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,其無以易之。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聖人云:「受國之垢,是謂社稷主;受國之不祥,是為天下王。」正言若反。

譯文:

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,然而穿透堅硬岩石的力量沒有能夠比得過它的,也沒有能夠代替得了它的。

弱勝過強,柔勝過剛,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,但是沒有人能實行。

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,承擔全國的屈辱,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。

承擔全國的禍災,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。

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。

第七十九章

原文:和大怨;必有餘怨,安可以為善?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。有德司契,無德司徹。天道無親,恆與善人。

譯文:

即使調解了仇恨,也一定還有餘怨,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?所以聖人即使握有討債的契約,也不向人討要欠債。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握有借據的人一樣寬容,而沒有高尚品德的人會像收稅的人一樣苛刻。天道對誰都不偏愛,它總是幫助以善行事的人。

第八十章

原文:小邦寡民,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。使民重死而不遠徙。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;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;使民復結繩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。鄰邦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不相往來。

譯文:

使國家變小,使人民稀少,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,卻並不使用;

使人民重視死亡,而不向遠方遷徙;

雖然有船隻車輛,卻不必坐它;

雖然有武器裝備,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;

使人民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。

人民吃得香甜,穿得漂亮、住得安適,過得快樂。

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,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,但人民從生到死,也不互相往來。

第八十一章

原文: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 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 聖人不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

譯文:

真實的言詞不華美,華美的言詞不真實。善良的人不巧辯,巧辯的人不善良。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,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。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,他儘力幫助別人,自己反而更充足;他儘力給予別人,自己反而更豐富。自然的規律,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;聖人的行為準則,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。

閱讀剩餘 98%